政策背景
“十三五”開局以來,國內逐步開始了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的戰略布局,隨著超低排放改造的實施,煙氣水分含量增大,煙氣特性發生了較大改變,對煙氣成分監測的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分析對比各種煙氣監測技術的性能特點與實用價值,提出適用于超低排放改造的煙氣成分監測技術,為燃煤電廠煙氣監測選型提供參考,對“十三五”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根據《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改造后煙氣中SO2、氮氧化物排放的限值執行標準分別為35mg/m3、50 mg/m3。因此,國內煙氣成分監測設備必須滿足煙氣中SO2、氮氧化物的低量程測定需求。
政策的有效落實必須借助有力的監測手段,為此多地紛紛出臺針對“超低排放”的相應政策標準。
其中,紫外測量原理不存在SO2水氣交叉干擾,檢出限低,測量精度高,是針對超低濃度檢測的的光學方法。
我國環境保護部于 2013 年 3 月下達了《紫外吸收法便攜式多氣體測量系統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標準編制任務,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主持,山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協作共同承擔該標準的制訂工作。
2015年山東省頒布紫外吸收法列為“超低排放”改造中檢測SO2、NOx的標準方法,而2017年10月國家環保部已發布《便攜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紫外吸收法測量儀器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征求意見稿。紫外吸收法測量超低排放后的SO2、NOx濃度即將成為主流技術。
測量方法對比
目前監測SO2的常用技術有碘量法、溶液電導率法、定電位電解法、非分散紅外吸收法、紫外吸收法等。以下是這幾種測量原理的技術分析:
紫外方法驗證
2018年9月份國家環境監測總站邀請青島眾瑞智能儀器有限公司攜帶ZR-3211便攜式紫外煙氣分析儀前往山東省環境監測中心、濟南市周邊污染源現場進行《固定污染源廢氣二氧化硫的測定紫外吸收法》、《固定污染源廢氣氮氧化物的測定紫外吸收法》兩項方法驗證。
現場驗證